妈咪知道儿科诊所举办关爱儿童成长公益直播
近期,儿童性侵事件频发,对孩子和家庭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我们虽然无法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处于远离各种伤害的真空中,但让孩子早点明白,在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可能伤害他们的人,知道什么是性侵害,学会防范,就显得极为必要。
什么是儿童性侵犯?如何识别和预防?孩子受到性侵后怎么办?本月,妈咪知道儿科诊所举办“反儿童性侵”主题公益讲座,邀请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中心儿童心理科主管医师杨文翰为家长们一一解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知识。当晚,共500多名家长同步收看了讲座直播。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儿童性侵害为:儿童卷入不能完全理解的性活动,或因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而同意的性活动,或因发育程度限制而无法知情同意的性活动,或破坏法律或社会禁忌的性活动。
杨医生表示,儿童性侵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根新华社发布的《儿童性侵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仅2013-2015年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就有968起,受害儿童超1790人。
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认为,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是1:7。也就是说,一起性侵儿童的新闻被曝光,背后可能已经发生了7起同样的案件。
如此高的犯罪率,不得不引起家长甚至社会的注意。关于“儿童性侵”的话题,杨医生是如何分析和建议的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送上本次主题直播的精华内容。
杨医生表示,在儿童性侵案件中,受害人为7到14岁的中小学生居多,这说明该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目标,同时也显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儿童安全教育较为缺失。在2016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的778人中,女童受害人数为719人,占92.42%;受害男童59人,占7.58%。男童被性侵现状同样不可忽视,男童遭遇性侵更具有隐蔽性,相关法律也存在缺失情况。
熟人作案近七成,易接触儿童的从业者作案占比高
《“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有明确表述熟人关系的300起案件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邻里、亲戚、家庭成员。易于接触儿童职业的从业者作案占比高,包含教师、校车司机、学校厨师、幼儿园工作人员、保安等。
家庭、儿童本身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会增加性侵可能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暴力、家庭功能失衡、家庭关系复杂以及家庭结构复杂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影响,增加孩子受到侵犯的可能。孩子本身的性格比较内向,对性侵、暴力认知不清晰,也会让施暴者更加胆大妄为。而社会治安混乱、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会给施暴者提供更多犯罪的可能。
性侵对儿童的身心损伤巨大
台湾作家林弈含因童年时被补习班老师性侵,在一次访谈中说:“这个故事它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早年的性侵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他今后的婚恋、人际关系的处理产生负面影响。孩子可能性观念错位,再也无法拥有正常性生活,容易出现认知混乱、陷入自我厌恶,甚至人格撕裂,或自暴自弃长大后成为下一个性侵者。
预防儿童性侵分三步走
第一步,教会孩子正确识别自己的生殖器官和隐私部位。强调一定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尤其是隐私部位,不允许父母之外的任何人触碰自己隐私部位。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应去看或者触摸他人的隐私部位。
第二步,教会孩子区分什么是可以的接触、不可以的接触、绝对不可以的接触。一旦有人有坏的接触或绝对不可以的接触,马上要说“NO”,并且立即走开,告诉可以信任的大人。教会孩子辨别性侵犯的行为。
第三步,给孩子拟一份可以信任的人的名单,至少两位,不在信任名单上的人,不要随便接受礼物,不要随便跟随到别的地方去玩。教会孩子区分“好的秘密”和“不好的秘密”,反复强调任何形式的性侵犯都要告知父母。
孩子遭遇性侵后可以采取的措施
1.管理好家长自己的情绪
2.消除孩子的顾虑,给予孩子最大的安慰
3.尽可能详细的一次问完细节
4.第一时间收集证据、报警、医学检查、创伤处理
5.充分的陪伴和理解孩子
6.使孩子远离侵害人,杜绝再次受侵犯
7.及时与专业的心理医生沟通,帮助孩子心理康复
8.让生活尽快回复常规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开课 :揭开母乳喂养的“秘密”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廖文灿:梦想学IT的口腔医生
- 行业热点 不挂号不排队!妈咪知道,在家就能问医生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儿保医生王卉: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签约专家刘大波:患者的口碑比头衔和荣誉更重要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李月:做一个永远比昨天好一点的自己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杨伟佳医生:让孩子不再害怕看牙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营养医生刘莹:偏执的专业营养从业者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医生彭亚琴:练就儿童内科、儿童保健“双面手”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谭沫医生:对病患做到感同身受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