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知道儿科诊所马思敏医生:健康宣教比有病治病更重要
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已主持完成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研究,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近10篇,其中SCI论文第一作者3篇……带着漂亮的履历,马思敏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走出来,加入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却从未改变自己对医学的追求和理念。
她认为除了对症治疗,对孩子的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是必要的。“‘教’的理念会帮助家长更好理解儿童健康,让父母准确分辨孩子的身体状况,从而选择就医时机和掌握日常护理的方法,这比有病治病更为重要。”
帮助家长更好理解儿童健康
离开了学习工作了7年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6年10月起,马思敏正式成为妈咪知道儿科诊所的合伙人,并担任小儿内科、儿童保健医生一职。
与日夜颠倒、脚不沾地的公立医院医生生涯告别后,马医生变得更专注。带着孩子来诊所看病的家长,都成了她的学生,那些孩子稍微有点发烧感冒就急得跳脚的家长在她的调教下,都变得更淡定、从容了。
“我发现很多父母缺乏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容易白忙活甚至发生纠纷。比如,一碰到小孩发烧就惊慌失措往医院送,排半天队验血,结果啥也验不出来。又比如有些家长觉得流感、肺炎这类疾病很常见啊,为什么看过医生了,还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呢?其实这类疾病本身的基础疾病不至于致死,而是随着病情发展引起的并发症,没有及时得到妥善处理,才导致死亡。”马医生认为,这是医疗行业和非医疗行业的认识偏差,会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不好的体验,容易造成医患沟通不当,引发医疗纠纷。
要缩小这种知识差距,需要持续给家长进行健康宣教,逐渐扭转他们对疾病的片面认识,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然而,这对于争分夺秒的公立医院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时间成本。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例,日均门诊量为7000人次,遇到高峰期增至约8000人次。“门诊医生1天大概要看80-90个病人,每人约5分钟。小孩子病情容易多变,有时候你想多叮嘱家长几句,但后面的人已经在催了。医生要看完所有挂号的病人,常常拖班到晚上7、8点。双方都筋疲力尽。”
孩子的病情、家长的焦虑、医生的无奈,三者往往无法平衡。但这些情况,在私立诊所却得到很好的调和。“健康宣教是必要的。在妈咪知道,我更愿意花时间去给家长做知识普及。比如遇到一碰到孩子发烧就火急火燎赶来医院的家长,我会跟他解释发热是一个症状,遇到发热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对症退热,缓解孩子由于发热引起的不适。短时间内血常规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如果孩子精神还可以,那允许在家对症退热观察2天左右,尽量减少在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下一次他就稍微有经验了,如果第二次还忍不住来,你再跟他反复普及,那么他慢慢就能形成科学、冷静处理的意识,精神也没那么紧张了。”
马医生认为,“教”的理念会帮助家长更好理解儿童健康,让父母准确分辨孩子的身体状况,从而选择就医时机和掌握日常护理的方法,这比有病治病更为重要。
诊疗之外,马医生还会参加幼儿园、商场举办的公益性科普讲座,在妈咪知道App上给家长们做健康咨询,写写科普文章和直播课程。她认为,目前充斥网络的科普五花八门,家长们难以辨别。而妈咪知道平台上提供的原创科普都来自全国3000多名三甲医院的妇、产、儿科医生,这无疑让健康知识有了更权威的背书。
医疗是一种服务
回想起在公立医院的工作经历,马医生形容“难以忘记”,累并快乐着。
“刚毕业那会儿,三年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把急诊、门诊、内科各大病房、重症监护室、特需病房转了个遍,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把能接触到的病种都学习了一遍,这对我日后的诊疗工作有很大帮助。”
对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和知识积累来说,公立医院无疑比私立诊所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丰富的病种、更具学术研究意义的案例。尤其像马医生这样的研究型人才。在研究生和工作期间,马医生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主持完成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研究,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第一作者3篇。这样的研究成绩背后,除了个人的努力,离不开公立医院特有的学术环境和资源支持。
“说到底,医疗是一种服务。”在马医生看来,公立医院像快餐店,尽管选择丰富,但医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只能为客户提供流水线服务。但私立诊所则像私房菜,除了提供特色菜品,还有舒适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
“私立诊所的价值在于预防保健、基础疾病诊疗和重症难症的转诊。面对重症难症,公立医院打下的专业基础让我有能力把它鉴别出来,给家长建议转诊到哪个医院哪个科,而不是让他们盲目去跑医院。面对一些常见多发病,我认为科普比看好病更加重要。能让这些焦虑的家长放松下来,学到更实用的知识,把孩子照顾得更好,你会有一种成就感。”
私立医院提供的预约服务、健康顾问、舒适的就医环境、充足的诊疗时间、个性化的医患沟通等都是与公立医院进行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很多小朋友来这里看完病都不舍得走,因为这里像个游乐园啊。他知道来这里不疼,我们会很谨慎地判断疾病,不是上来就验血。公立医院存在时间限制,医生问几句就查体、抽血,孩子哭也要快点结束。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以他们配合为主。”
找到自己的步调
来到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将近1年,马思敏已经逐渐适应现在的节奏,慢慢调整了自己的步调。
“现在我终于确切知道自己几点能下班了,可以约朋友周末吃饭、爬山、郊游了。以前一周休息一天,还经常要被论文、课题、党支部会议‘占用’,得空了只想睡觉。”无论在哪个级别的医院,一线临床医生都难免在忙碌之余,被一些医疗工作之外的事务缠身。
除了心理上的放松,她还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钻研学术。“来到这边之后,我可以及时做一些知识的更新,比如美国儿科科学会更新了一个指南,我就可以抽时间去学习了。对于已有的知识,我也有时间来反思、研究,以前只知道碰到这个疾病就按照常规步骤走,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也没时间研究得那么细致。”
工作上更专注,在儿内和儿保的领域里发挥更多的作用;生活上更自我,在有限的精力里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是马思敏现在最好的状态。
【医生简介】
马思敏,2012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儿科学专业,方向为新生儿脑损伤的防治策略。原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并主持1项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目前已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近10篇,其中SCI论文第一作者3篇。擅长新生儿喂养、新生儿黄疸、高危儿的体格生长和发育评估、婴儿湿疹、儿童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儿科常见疾病。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医生彭亚琴:练就儿童内科、儿童保健“双面手”
- 行业热点 母爱10平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给哺乳妈妈更多尊重和支持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儿保医生王卉: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举办“小小牙医”体验日系列活动
- 行业热点 不挂号不排队!妈咪知道,在家就能问医生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口腔医生江伟生:愿一直做孩子喜欢的“胖叔叔”
- 行业热点 当泌乳女王遇上急救男神,碰撞出两场妈妈必听的人气讲座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谭沫医生:对病患做到感同身受的人文关怀
- 行业热点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开课 :揭开母乳喂养的“秘密”
- 行业热点 守护早产宝宝 妈咪知道出动早产儿特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