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家长探望孩子请不要“悄悄”地离开
80后部分已成功晋级为父母。但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只生不养”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宝宝不是长期生活在奶奶家,就是姥姥家,与爸妈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每次探望,宝宝会兴奋地手舞足蹈,缠着妈妈一刻也不分开,像只快乐的小鹿。每次离开,宝宝都会不舍地哭闹,小手扯着妈妈不松开,眼睛哭得又红又肿。
分离方式不对造成分离焦虑
采访中发现,大多数80后小家长,都喜欢在宝宝熟睡后悄悄离开,或是不注意时偷偷溜走。其实,这些分离方式都是不正确的,长春师范学院心理学刘教授解释:当宝宝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心理就会产生不适应感,无法接受让其安然入睡的依赖者消失,这样的现象重复发生,就会致使其产生分离焦虑。另外,在宝宝不注意时走掉,宝宝会因为没有安全感,造成分离创伤,引发分离焦虑症。
产生直接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长春都市丽人医院张凤英教授指出,“分离焦虑症”在婴幼儿中高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安全感。有研究表明:缺乏安全感不仅指分离的创伤,与宝宝的培养也有直接关系。例如:没有及时、有效沟通,给宝宝造成心理不适;过度溺爱使其不能独立等等……宝宝一旦出现“分离焦虑症”,爸爸、妈妈可以尝试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让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探望时,幸福地来,快乐地走。
醒后及时分散注意力
如果在宝宝熟睡后离开,一定要确保醒后能见到熟悉的人,给其因爸妈消失的不适心理一些安慰,还要及时分散宝宝的注意力,陪宝宝做些平时喜欢的游戏在天气晴好时,到外面玩耍。
提前演练“分离”
当要离开时,可适当减少和宝宝的接触,不要过度亲昵,令其自己与家人游戏,使心态完全放松。此时,可借机做些别的事情,不和宝宝同处一室更好,提前演练“分离”。但要注意,走前要和宝宝打招呼,慢慢培养其“预知”能力。
肢体语言告知
“见面时的拥抱,分开时的吻别”,你可以刻意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告知孩子――亲亲小脸表示即将离开。孩子习惯后,心里便知道爸爸、妈妈要走了,所以在打“预防针”的前提下,宝宝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
说“再见”很重要
千万别忽略了分别前的一声“再见”,对于宝宝而言这简单词语代表的是“信任”。所以,即使孩子很小,听不懂语义,但是也要说,然后离开。一旦与宝宝培养出“信任”,你完全可以放心地离开,“分离焦虑症”也不会出现。
说明再见面的时间
可以简单和宝宝沟通“再见面”的时间及原因,便于让其有个心理期待。但要谨记,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出现,让宝宝知道你没有失约。
培养兴趣娱乐心情
从小培养宝宝的兴趣,在点滴生活中发现宝宝喜爱的玩具,愿意做的小游戏。即便爸爸、妈妈走了,也能找到寄托。像一些喜欢动画片的宝宝,就应该马上播放;这样不仅可以让宝宝心情愉悦,更容易找到心理寄托。
- 行业热点 幼儿园老师拒绝家长送礼 EMS退回购物卡
- 行业热点 暑假班的孩子家长众生相
- 行业热点 成都一家长不准孩子玩手机 孩子怄气火烧卧室
- 家庭教育 家长 您真的了解孩子的需要吗
- 才艺培养 孩子乱涂乱画家长怎么办
- 常见问题 家长如何判断宝宝口渴了?
- 行业热点 小区花盆掉落砸死5岁女童 物业辩称家长未尽责任
- 育儿理念 家长要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 家庭教育 家长们不要在孩子面前流泪
- 家庭教育 孩子学电脑 家长应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