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个性得到了95%的家长的赞同
近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引发了网络的轩然大波--一位名叫林爻的家长表示,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就摧毁了自己苦心 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一“文”激起千层浪,关于“学校该怎么教孩子”的话题一下成为了微 博上最受关注的热点。
家长无奈:
6年的学前教育
被一个月的学校教育“颠覆”了
花了6年时间,家长林爻努力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可女儿刚进小学一 个月,林爻就发现,自己的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从本子、笔、文具袋、到舞蹈鞋,老师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为适应教学进度,林爻“三分教七分等”的 教育观也无奈暂停,不得不加快教导孩子写字的脚步;老师的短信虽然常有,但似乎并不旨在沟通,而让林爻更感到了“命令”――没有“商讨”,只有“服从”; 为了让女儿在“热爱集体”一栏获得更多“小红旗”,林爻也只能违背最初的坚持,给班里买了绿色植物、餐巾纸……“如此的整齐划一,我的女儿怎么可能不像流 水线上的产品?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写到最后,作者感到了“恐惧”。
网友激辩:
95%的家长赞同打造孩子个性
这篇文章的网络反响非常大,几天之内,30多万网友加入讨论。截至昨晚5点,已有2万5千多人参与了一项名为“你认为该怎么教孩子”的调查,其 中约95%的人赞同“家长应坚持己见,教孩子不盲从学校‘潜规则’”;只有5%的人认为“家长应理解学校,帮孩子适应学校生存规则”。
吴女士是南京某咨询公司一名员工,她是前一观点的忠实拥护者,“学会学习的前提是要先学会做人,我希望我的女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对这个世 界,她应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由于女儿十分活泼好动,在要求“认真听讲、不开小差”的课堂上,少不了受到老师的批评。对此,吴女士不以为然,“我并不十分 赞同老师的观点,更不想女儿被‘模式化’。”
吴女士认为,有个性不是坏事,女儿只需慢慢地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表达”。
但钱薇(化名)的态度截然相反,虽然儿子到现在为止一直在家接受教育,但钱薇还是认为,不懂得适应学校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危险的。钱薇坦言,虽 然学校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孩子的个性,但她强调,自己做出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决定,并不是想让他“逃避”,只是为了给他提供更自由、更有针对性的 教学内容。从一年级到如今的三年级,儿子一直以自学为主,针对一些需要点拨的问题,父母再请来家庭教师对他进行专门辅导。
但每学期,钱薇总会挑两周左右的时间,让儿子回到学校课堂学习,严格遵从学校的一切安排。“我要知道他能否适应学校。”钱薇认为,每个人都是社 会人,孩子再有个性,也不能让他和社会脱节,不然会“很危险”。“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出任何不适应,都是我家庭教育的失败。”截至目前,钱薇对自己的教育 结果很满意:在学校期间,儿子表现很优秀。钱薇觉得,自己做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好衔接。
专家点评:
关键是让孩子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在南师大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看来,网络上的两种观点都没错――孩子必须学会适应环境,但关键在于,适应什么样的环境。“适应不等于盲 从,而是应该带着敏感和警觉。”专家指出,这位写文章的家长并不仅仅是在抱怨,而是表达了一种担忧焦虑:学校的做法到底是为了儿童服务,还是为了自己管理 的方便?这位家长的反思给了其他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一种警醒――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因此,家长除了教孩子学会适应,还要教他们学 会反思和改造。
但他同时指出,在这个矛盾中,学校并不是“始作俑者”。学校被整个社会大环境牵引着,被家长、管理者和舆论压制着,左右为难。因此,家长也要学会给学校“松绑”,以宽容的态度与学校进行沟通、探讨。
同时,面对争议,学校也无需恐惧,反而应给予家长更多表达意见的渠道,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各种形式,将家长的力量和智慧汇集在一起,倡导多元思维,真正做到“开放式办学”。
- 养育百科 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因素
- 育儿理念 孩子的天赋个性联系方法
- 行为习惯 孩子的个性养成
- 性格心理 培养孩子开朗的个性
- 性格心理 主宰孩子个性的方法
- 性格心理 宝宝个性内向不爱交流怎么办?
- 才艺培养 怎样让孩子画出有个性的画?
- 性格心理 小孩子的个性初步发展最为关键
- 性格心理 以下这些让你了解孩子的个性
- 养育百科 教育孩子要学会个性张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