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首页 > 育儿知识 > 行业热点 > 职场女要注意的9大误区

职场女要注意的9大误区

www.babyzone.cn2012-10-12 08:59:40来源:新闻晚报

找对象避开单亲家庭孩子、“职位焦虑”导致女性不肯生育、明明是心理问题却频频跑急诊做身体检查……在昨天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解放健康讲坛 上,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博导肖泽萍,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上海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 赵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上海市心理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耿文秀,针对当代都市人的九大心理误区做出了精辟分 析。

误区1 感冒高血压不算什么,精神疾病吓死人

社会应去除对精神疾病“污名化”,打消偏见歧视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人――身边的朋友已发现他非常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脱发和失眠,但当朋友们建议他去看精神科医生,他就会很不悦:“你们是怀疑我有精神问题吗?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导、上海市心理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应急管理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耿文秀教授表示,人们心理健康意识需要提高,如今不少人 对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问题其实是高度避讳的,整个社会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的人持有偏见甚至歧视的态度。例如,假若热心阿姨给年轻姑娘介绍对象时 说,“这个姑娘各方面条件都好,就是家里有高血压的遗传史”,不会对这位姑娘的择偶带来太大困难。但是,倘若说“这个姑娘家有精神分裂症遗传史”,那么这 位姑娘在婚姻市场上无疑会大大掉价。哪怕在公共汽车两个人吵架,骂一句“你有病啊! ”,也绝对不是指“你感冒了”,而是心照不宣地指“你有精神病啊”、“你脑子进水了”。

耿教授说,所有从业人员乃至整个社会都应积极努力,去除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须知偏见、歧视会妨碍有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问题的人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误区2 心脏狂跳,查不出病也不去看精神科

惊恐发作是焦虑症中最强烈的一种,不要拒绝就医

“医生,我快死了,我的心脏快要跳出来了! ”“快救救我,我不行了! ”每家医院的急诊室,都遇到过这样的病人,风风火火赶到医院,结果一圈检查做下来,什么器质性疾病也没有,有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犯病”。这是焦虑症中 最强烈的一种,名为惊恐发作,患者心脏狂跳,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有濒死感,觉得自己要发疯了。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上海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赵旭东教授说:“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焦虑症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 并不是直接来找心理医生,而是之前已经看过五六次急诊科,做了各种检查却查不出身体疾病,最后医生可能建议 ‘你这个大概是精神科的问题,如果不介意的话应该去看看’。 ”

一部分患者接受医生建议去看精神科医生,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对后者抱有看法,拒绝就医。

误区3 离异模式会克隆,谈恋爱不能找单亲家庭孩子

人的弹性和康复力能尽量消除负面影响,可能会倍加珍惜婚姻

“既然童年创伤会带来伤害,那现在有些年轻人谈恋爱就认为不要找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认为这种离异模式会遭遇克隆,这是真的吗? ”针对赵教授的童年创伤引起成年心理问题的解释,立刻有好奇的观众联系眼下恋爱观发问。

赵教授表示,少年时期不幸的家庭处境,确实会影响人的心理,但是,孩子的成长并非完全被动接受逆境的塑造,有很多人在别人的帮助下或者通过自己 的努力尽量消除负面的影响。寻找另一半,首先是欣赏这个人,其他的背景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积极心理学的潮流,我们一边强调创伤对人的害 处,但是一边也强调人的弹性和康复力。

赵旭东教授特别提到,避免选择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对象和很多人相信星座、血型一样,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暗示效应。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的皮格玛利翁 效应――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这 留给我们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其实,对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可能父母亲没有走完一个圆满的感情历程,他们会倍加珍惜婚姻,如果他们的另一半能够把单亲家庭孩子小时候缺失的爱,做一个良好的引导,就能塑造一个最伟大的爱人,谈恋爱是一个互相塑造的过程。

误区4 女白领生了孩子职位不保

没有结婚生子的人生有欠缺,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现在有一个说法:女子也能顶半边天。很多白领女性,在已婚的状态下会有 “生育焦虑”,担心自己一旦生了孩子,职位可能不保。对于这种“生育焦虑”,专家表示,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社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但同时,也和个人的人生观有关。

耿文秀教授认为,这可能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而不是精神医学的问题。现代社会上,男性对女性的进步有一种焦虑,现在社会给女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 空间,也因此,女性的发展突飞猛进。女性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任务也是社会应该承担的职责,但现在都要女性自己来负担,所以,很多女性在职场发展上确实是会 遭遇到“玻璃天花板”,这一点加重了她们的焦虑。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博导肖泽萍补充道,这与个人也有关系。你的人生观是什么?这也很重要。人来到世界上,要 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五件事,包括升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如果没有结婚、生子这个环节,作为人生来讲,是有所欠缺的。怕失去岗位,这个岗位能赚钱, 还是能处于一种比较令人羡慕的状态,试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得什么、失什么?如果有这么多不安全感时,也折射出自己并没有看得更透一点。

误区5 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应回到原始的妈妈抱着孩子亲自养的年代,相比较胎教和培训班,亲子养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大部分强奸犯都不是亲妈养大的? ”昨天现场有网友问赵教授,童年创伤是不是会造成成年的攻击性行为。这位网友还引用王朔在 《致女儿书》一书中所说,他从小都在幼儿园寄宿,不认识父母,看到穿军装的就叫爸妈,成人后一看到母亲就气不打一处来。他的不少作品也充满攻击性甚至痞 气,可能也跟童年经历相关。

赵旭东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童年创伤对成年人心理生活的影响是精神分析最经典的理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种童年创伤,比如3岁以前父母没有亲自带养的孩子,终身会受到影响,我们看的很多临床病人现在发病就是童年创伤发作的表现。

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曾经联合做过一个研究,三个组别的孩子分别由托儿所、祖辈和父母带养,跟踪研究发现,到了5岁,三组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不同,而3岁以前由祖辈带养的孩子,到了初中社交行为明显落后于父母亲带的孩子。

眼下许多父母在潜移默化中把焦虑情绪传染给了孩子,抓着孩子不许输在起跑线上。赵教授表示,这是一个重大误区,应该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回到原始的妈妈抱着孩子亲自养的年代,相比较胎教和培训班,亲子养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误区6 面对压力时,54.39%的市民选择“忍着”

压力如超过底线,就需要改变,调整引起压力的原因

54.39%的市民面对压力时,选择忍着,但也有一些人选择聊天,或去KTV唱歌发泄。

对此,肖泽萍教授认为,适度的压力是因为人激发内在心理和生理去适应环境改变的机会。人类在进化时,如果没有这样应激的环境,不会进化得这么 好,但是,如果超过底线的话,就需要改变,把引起压力的原因进行调整。如果这个压力是很享受的,非常愿意的,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行,则退后半步或是全退, 以此提高应对能力。如果仅是忍着,并没有去面对它,比如出去玩一玩压力并没有减退,则要了解一下是外部原因为主,还是人格特点行为方式导致自我感觉压力太 大。只有明确原因之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误区7 过度加班患上“耗竭综合征”

能不能放缓工作和取舍有关,只有休息好,精神才能恢复

有位同学以前性格很开朗,但后来进了IT公司工作,经常熬夜加班。不仅感觉他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开朗,还听他家人说,如今变得非常容易发脾气、很烦躁,晚上经常失眠,为此,家人非常担心他的健康。

肖泽萍教授表示,每个人的病因都不太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觉得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了,最好就是赶紧去看精神科医生。

肖教授建议,可以先调整工作作息,因为一直在工作,没有时间进行恢复,使兴趣降低,工作效率下降,不仅感觉自己能力已经很差,甚至还导致“耗竭 综合征”。现在很多白领还患有心率失常、早搏等问题,有些人到了高级岗位,还是样样事情都亲历亲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安全感不够放心。其实,能不能放缓工 作和每个人的取舍有关。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休息,从心理和情绪上加以改变。只有休息好,精神才能恢复。

误区8 孩子遇到“凶老师”,家长出面急寻办法

这是生命中很好的经验,家长不可能帮孩子解决一辈子问题,一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一名现场观众在向主讲嘉宾提问时,忧心忡忡地说,他的女儿在学校遇到了“凶老师”,他很着急、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帮女儿克服对“凶老师”的恐惧感。

耿文秀教授宽慰这名观众,“凶老师”的出现是孩子生命中很好的经验。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遇到温柔如水的老师,对于不同风格的老师,应当让孩子自 己去面对、学习如何与“凶老师”打交道,家长不要管得太多。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遇到学校里稍微凶一点的老师就不放心让孩子面对,而要由父母出 面,并不是正确的做法,“你不可能帮孩子解决一辈子问题”。

耿教授建议,家长可给出一个原则,但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与“凶老师”的关系。 “被老师凶了以后,家长可以安慰孩子,让她重新叙述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帮她分析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耿教授说道。

孩子有一点点风吹草动,父母就焦虑,另一名41岁的观众儿子今年3岁,最近孩子常常生病,导致这位妈妈神经高度紧张,一听到儿子的哭声,她就心 发慌、腿发软。儿子一生病她就茶不思,饭不想,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是焦虑还是更年期提前了。赵旭东教授表示非常同情这位妈妈,事实上,现在有类似“养儿恐惧 症”的人确实很多,建议不要怕看精神科,应尽早解决焦虑问题。

误区9 把未完成的人生之梦强加给孩子

应该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而不是一定要孩子完成自己的梦

如今孩子课业压力大,有的孩子变得闷闷不乐,甚至还有的孩子选择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回避这种压力。这令家长们非常紧张,也感到困惑:在现在课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该如何培养出一个快乐的、心理健康的孩子?

耿文秀教授表示,她向来主张家长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家长尤其要避免把自己所有未完成的人生之梦都压在孩子身上。 “我最反对从儿童抓起,咱们的孩子是全世界负担最重的孩子,因为父母把自己人生中未尽的期望全部都压在孩子身上,所有的父母都要孩子比自己更强,这一切都 加重了压力。 ”

她讲了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子考上大学后,坐在耿文秀的办公室茫然地说:“我给我妈考上大学了,我没有目标,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耿文秀说,这个男孩讲起母亲时的鄙夷表情令她印象深刻,男孩说:“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没感觉,我妈激动地拿着通知书一家一家去秀”。

耿教授说,家长切勿以为把孩子送进大学就完成任务了,要是孩子活得太累,他不会快乐。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应注意正面鼓励,当孩子考了98分,不 妨夸奖他,而不是问一句“最高分是多少?为什么没考到100分? ”简而言之,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而不是一定要孩子完成自己的梦。

◎现场问答

离不开手机是一种新型依赖

问:我一个朋友失恋后,总忘不了前女友,总是潜水去看她在不在QQ上、偷看她的微博,他的MSN账号也还用她的昵称,眼前总闪现他俩在一起的镜头,没法开始新感情。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忘记这段感情?

肖泽萍:这人还是蛮深情的一个人,一个人成长时经常把好的和坏的分裂的话,是比较遗憾的,这个孩子可能把对女孩子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放在过去女友身上,而发现不了生活中更加好的女孩。表面上看,是忘不了这个人,实质上可能现实生活中有人际交往的问题。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当下是最重要的,过去的事情要重现是不可能的,这是对人生基本规律的了解。人首先是动物,所有感觉是来自于躯体感觉的提炼而 进行语言化的过程。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很亲密的抚养和陪伴,点点滴滴地积累提炼升华人生体验,就没办法很好地成长。你的朋友看上去是对女朋友不能 忘记,是不是在生活中有更多丧失的经历?

问:赵教授讲到了成功人士有一个“A型行为特征”,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感受,比如说老板心情不好,转移到下属,下属到家里转移给家人。您刚才提到了一个解决方案,“管住自己的老板”,大家听了觉得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太有难度了,现实中怎么“管”老板?

赵旭东:有太多的成功人士人英年早逝或过早离开了自己追求权力的岗位,所以应尽力而为、不能太过火。财富上的成功和幸福常常不能划等号,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因为有些成功是以健康幸福为代价来谋求的,我们不提倡消极,但是要提倡适度。

问:赵教授说到做事情不忙乱,提到了“弹钢琴”的比喻,能不能具体谈一下?

赵旭东:我们家乡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说的是人不要想得到所有的东西,人要不焦虑、不纠结,就别干那种一只手抓28条黄鳝的事情。这和“弹钢琴” 一样,生活和工作有很多事,但其中的轻重缓急要分得清楚,各个击破抓重点,要舍得、肯放弃。我们现在太急迫地要马上满足所有的希望,这就会让人感到挫败、 感到焦虑。

问: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手机控”,随时随地都要带着手机,一天不带就坐立不安,魂不守舍,请问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耿文秀:这是一种新型的依赖。以手机来说,我们可能夸大了个人和社会的联系。譬如说现在大家坐在大厅里面,如果不和朋友联系天会塌下来吗?人生 如果有规划,我们会那么需要外在的环境给我们刺激吗?我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我们总期望一些什么,对于那些不存在的东西总是以为它们要发生,所以要无时不刻 地看手机,这是一种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

问: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答:“一般人杀个鸡都觉得很怕,外科医生天天在人身上动刀。每个职业有职业训练,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对人是热爱的,且有基本的慈悲心,看到人很 痛苦时,你没有同感的话,是不能做医生的。但又要能够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职业受训非常严格。 ”肖泽萍教授说。此外,她表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一个很温暖的家庭、自己的人文理念是什么、生活的态度如何,每个人都不同。就她个人而言,“到这个世 上来做人很高兴,见到一生中的人也很高兴,享受这个过程更重要,而不是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 ”

耿文秀教授说,从事心理学专业,确实会遇到很多人前来倾诉痛苦,“我们专业的训练希望对我们的来访者有深切的理解、感同身受,但是也要保持距 离,不让他们的痛苦对自己造成伤害,这是职业素养所要求的。 ”谈到个人,耿文秀表示,她确实从专业中感到了快乐,若点亮自己,可以照亮别人一点点,人生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

赵旭东教授表示,他觉得做精神科医生“感觉非常好”,从18岁大三那年决定做精神科医生到现在,他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表示,处理自己焦 虑情绪其实不仅仅是精神科医生要面对的问题,只要是服务性行业,只要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就会存在精力耗竭干枯的可能。因此,他认为,公私分明、上下班分 开非常重要。另外,不要以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凡事尽力而为即可,做不完的事、做不好的事不要老去后悔。最后,应该在自己健康和人格强度允许的范围内,尽 量做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情,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晚报记者 朱蒙雪 许沁 肖波整理)

(原标题:找对象不必避开单亲孩子 职场女何必不生育保职位)

标签: 职场女    注意    误区     | 评论()  

 
热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