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首页 > 育儿知识 > 行业热点 > 专家解析行为怪异的儿童

专家解析行为怪异的儿童

www.babyzone.cn2011-06-03 10:03:20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童年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纳什

坦普尔・葛兰汀

小维和其他孩子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美丽心灵》的主人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这个天才的数学家曾经因为难以和人群接触而被当做精神病患者30年之久。在他成功之后,孤僻的性格被当作是“天才的个性”受到追捧。而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孩子们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小维的母亲说:“我不希望儿子成为莫扎特,我只希望他能够好好地上小学。”他们该如何重归平凡,又有没有可能成为光芒四射的天才?

记者采访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和美国幼儿教育学会会员、思来氏测评首席合伙人张韫,解读这些孩子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追问他们的未来。

■这些年来,我们听到的“怪小孩”的案例越来越多,事实是不是这样?其中有什么规律性原因?

陈默:确实,这几年来向我寻求咨询的这一类小孩是越来越多了。同时,我接触到的这一类的孩子,很多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特别是像小维这样情况的小孩,很多父母都是理工科高级知识分子出身。这其中很难找到必然联系,但确实是一个现象。

张韫:从实证角度来说,社会越发达,特殊儿童越多确实是一个社会现象。在美国,经济发达的州的特殊儿童的比例能达到20%,比一般地区的8%到12%要高出许多。当然,另一方面,这和几年来资讯越来越发达,社会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有关系。

■是什么,导致很多儿童的行为怪异?

陈默:大体来说有先天和后天两大原因。先天就是之前说到的自闭症亚型,这样的孩子并非典型的自闭症儿童,他们智力和语言能力都没有问题,也不特别排斥和别人的肢体接触,但是在人际沟通上有很大的缺陷。而后天则被称为“情绪行为障碍”,这当中形成的原因就很多了,大多数都要从家庭自身去寻找原因。

张韫:这当中当然有先天后天的因素,后天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应该建立起规则意识的时候没有能够建立起来。根据心理学的发生认识论,他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而是自己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所以他们对于现有世界的规则熟视无睹。导致很多外人看起来“怪异”的行为。这样的世界别人无法进入,就好像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一样互不相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规则无法正常施展,根据自己的逻辑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的“无力感”会成为他们未来痛苦的根源。

■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哪些错误可能导致对孩子的伤害?

陈默: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分裂”很容易导致孩子行为的“分裂”。一方面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宠爱,在生活上放纵。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则对他们提出很高的要求,动辄严厉的言语,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判断力。或者一方面给孩子提供“贵族式”的教育,学钢琴、学画画,但在心态上,却是急于求成,希望孩子迅速成为竞争场上的高手,这样分裂的心态也会让孩子跟着无所适从。当然,老人的过于保护和溺爱也会让孩子失去“付出”的能力,只知道他人应该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懂得自己也应该满足他人的需要,从而出现沟通和交往的障碍。

张韫:据我所见,很多强势的父母往往会给孩子悲剧。非常强势的成功老爸,潜意识里会害怕儿子成为一无是处的败家子,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严加要求,这样的“压迫”往往会导致很多儿童行为的偏差。所谓“罗森塔尔效应”,你越强化你的担心,孩子越可能成为你担心的那种样子,有句话叫做“认真你就输了”。就可以用来描述这样的情况。

■面对孩子的异常,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陈默:对于先天的问题,家长应该及时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我建议从最简单的指令训练开始,对孩子进行训练。就好像驯小狗一样,让他拿一条毛巾,拿一双拖鞋,教会他听从指令。而对于由家庭教育引起的行为偏差,则首先要纠正父母的理念错误,才能对孩子有所帮助。

张韫:其实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对于一些不太严重的问题,不要过于把它当做“问题”来看待,就好像之前说的,“认真你就输了”。有时候,这可能并不是简单的错或者对可以解释,可能过几年,随着孩子的成熟,会自然变得正常,所以并不建议父母过于纠结孩子的行为偏差。当然对于一些非常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孩童,我们建议寻求咨询。但毕竟,教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一系列儿童的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预防后天的教育失当,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在矫正这些孩子行为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

陈默:首先这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孩子可能已经因为自己的特殊而在内心里伤痕累累了。很多的阻力来自于家庭本身的限制,家长没有时间啊,家里地方不够大啊。我们只能尽量辅助。

张韫:很多的阻力其实来源于家长。有的家长非常强势,他们认为自己是高知人群,从一开始来咨询就并不相信你,这样职业间的不信任造成我们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给我们的判断造成阻抗。比如有一个母亲,她就是死活不肯承认自己已经离婚,这样最基本的信息都不给到我们,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其孩子行为异常的原因所在。另外说实话,有很多案例,我们自己也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矫正他的行为。

■学校在面对这些孩子时,可以做些什么?

陈默:我给很多学校提过建议,但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我也希望你们媒体可以呼吁一下。其实,对于这样行为偏差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并非责骂或者直接地教育他们。学校可以搞一个小房间,布置得温馨一点,每天都有一个老师专门守着这个房间,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开始不能控制了,就把他带去这个房间,让老师给他上课或者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既能够保证课堂的纪律,又不伤害到孩子。但由于这些孩子的数量太少,没有什么学校愿意这么做。

■这些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张韫:这些孩子进小学之后的命运,确实堪忧。说实话我们现在都是行政办学,很少有教育家办学,没有什么学校会愿意下血本为这些数量极少的特殊孩子制定专才教育。即便民间教育机构,也不会关注到他们,因为其中没有什么大的利益空间,又不像关注自闭症儿童那样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只能说他们的生存空间太小,甚至我们看不到为他们打开的一扇门。

他们曾经也是“怪小孩”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由于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有的老师还想把他赶出校门。

纳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在儿时同样特行独立。像所有的天才儿童一样,儿时的纳什是一个性格孤僻,成天着迷于做各种实验的孩子。

他的老师并没有留意到他的出众之处,相反,老师们并不喜欢纳什的不合群和反复无常的性格以及对权威的不尊重。在纳什的青年时代,他总是成为人们嘲弄和取笑的对象,因为他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拙于社交。

坦普尔・葛兰汀

坦普尔・葛兰汀是当今少数的牲畜处理设备设计、建造专家之一。她在此专业领域中,发表过上百篇学术论文,并经常性地巡回各地发表演说。

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亚斯伯格症患者,从小举止笨拙,缺乏社交能力。电影《TempleGrandin》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她专注于各种各样的图形,脑海中有像谷歌图片搜索那样的强大记忆库,然而却无法识别一个微笑或是一个厌恶眼神的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坦普尔・葛兰汀的母亲从未放弃对她的训练,最终即便与常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坦普尔・葛兰汀依旧努力适应了社会的法则,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文/姜晟颖郑翌⊙图/IC

标签: 儿童     | 评论()  

 
热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