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悍母”会怎样影响国内妈妈
据扬子晚报报道,一位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蔡美儿,投书《华尔街日报》,详列自己管教两个女儿的“十大不准”规定,在美国社会激起震荡,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和讨论,引发“中美妈妈论战”。许多人认同东方式儿童教育,并引申到中美两国近年来实力的变化,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教育“太恐怖了”。
蔡教授的“十不准”是: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这不就是中国国内很多妈妈所做的吗?由此让很多国内妈妈们很兴奋,似乎找到了一个十分“给力”的榜样――你看,就是在美国,这样的“悍母”也是榜样,而且,还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大讨论,我们有何理由不这样做呢?对比她制订的“十不准”,甚至感觉是不是自己对孩子太宽松了?是不是可以像她一样,大胆地对孩子说“不”?如果如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将陷入更深的误区。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妈妈”们培养了“神童”,但我们只看到“神童”,却没有看到在同样教育方式下产生的问题少年。我们如今中国有在校学生2亿多,按照妈妈们设定的成功标准,他们中最多有10%是“成功”的,其余的90%,不就为这10%付出了失败的代价吗?
在美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相对宽松――美国孩子平均每年在校时间180天,每天上课不到7小时。因此,关于是不是对孩子太纵容,成了时下的热门话题,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一直呼吁进行教育改革,否则要落后给中国学生,前不久的国际学生评估成绩公布,上海学生位列第一,美国则在二三十名开外,更加重了美国社会对宽松教育的忧虑。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对严格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引起关注。
反观我国,学校教育已经让学生透不过气,包围在孩子身边的,全是没完没了的功课、考试以及各类培训班,如果家庭教育再加码,只能让孩子透一口气都难。
事实上,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的成败,主要还看是否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的教育怎样,要看这个国家的创造性成果多还是少?培养的人才能否推动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能否为全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
如果说,蔡教授的“悍母”角色,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尚有可取之处的话,想以她的教育方式来“启迪”国内妈妈,那将会雪上加霜。对此,妈妈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 养育百科 宝宝睡眠倒退期要多多注意
- 保健护理 小宝宝的牙齿情况不容忽视
- 家庭教育 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回答宝宝十万个为什么
- 智力开发 宝宝益智九部曲
- 家庭教育 不可“娇惯”宝宝的四种坏习惯
- 性格心理 宝宝个性内向不爱交流怎么办?
- 养育百科 该给宝宝准备儿童床啦!
- 性格心理 宝宝的情绪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 成长发育 宝宝3岁前成长六大重要阶段
- 行业热点 华裔子女受教育中的隐患